中国丝绸业寻找新“丝绸之路”
时间:2015-05-12 来源:www.hctxs.com 作者:T恤衫定做
点击:次
新“丝绸之路”在哪里?
西汉张骞开拓了“丝绸之路”,使得中国丝绸的外贸之路自古而成。
而今,这条通往西方的“古道”障碍重重,部分人马继续艰难前行的同时,丝绸商人们在漫漫商途的起点,“丝绸之路”的源头,向早已不习惯穿着绫罗绸缎的国人大声吆喝着自家货物,竭力进一步打开国内市场。
这种从无奈转为积极的,重新布局外贸策略并重新审视我们这个东方丝绸发源地亦是无比广阔市场的路径选择,无疑又是一条新“丝绸之路”。
危机与压力之下,这一传统产业渴望“破茧”蜕变。在蚕农、丝绸商户、丝绸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之间,观察记者努力为彼此传达真实的信息与诉求,这不仅是身在“丝绸之府”杭州的情感所系,更是因那些焦急而期待的眼神油然而生的责无旁贷。
杭州,“丝绸之府”。一条蚕,一根丝,汇成一个古老而绵延至今的产业。
在飞速而摩登的现代,传统行业似乎日渐式微。人们深知丝绸的好,却已很少将之穿于身上。丝绸自古是高雅的,华美的。可如今,在人们看来,丝绸更多是旅游纪念品,是外国人喜爱的“中国特色”和“赛里斯”情结。
自去年而始,在金融危机的打压下,丝绸贸易国外市场急剧萎缩。可见,外国人过日子也精打细算了,或许在全力以赴拼经济之时,穿丝绸华服的兴致就减了些。
于是,中国丝绸产业正艰难寻求内需支撑。
然而,这是一条充满艰辛和困难的新路。现实不能穿越,人们的审美与习惯已不同于那个衣冠飘飘的古老年代。轻如蝉翼的丝绸与我们的生活,似乎隔了一层可见却不可触的薄纱。
蚕茧价格随之接连暴跌,丝绸面料及成衣低价恶性竞争。蚕农、绸商整日愁锁眉头,苦觅出路。
困则求变。丝绸行业或许已经悟出一些道理来,古老而娇贵的面料也可以幻化出现代的时尚感,经营理念和路径探索亦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
当然,这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实践,以及不断地试错。
因而,坚持,再坚持。低谷之后,未尝不是一个新的起点。
蚕农的“逃离”与“守望”
丝绸之源,应是那一条小小的吐丝蚕。
而在蚕桑业发达的江南农村,种桑养蚕一直是代代延续的传统产业。
往年每逢中秋前后,走进农村,就能见到一片片碧绿的桑树、一匾匾肥硕的大蚕和一张张写满了收获的笑脸。
但今年中秋之时,浙江一些地方的蚕农却一脸无奈。受种种因素影响,今年蚕农积极性严重受挫。据记者了解,海宁中秋蚕发种量很少,竟已接近1966年的水平。
桐庐县百江、分水、瑶琳、合村等蚕桑生产重点乡镇的蚕农,自去年下半年开始还出现了大面积的“挖桑毁园”现象。事实上,全国各地许多地方的养蚕户都卖不出好价钱。
对此,不少蚕农不免疑虑,养蚕业是不是要被历史淘汰了?
海宁市海洲街道张店村蚕农严秋英家,63岁的严大妈一边为白花花的蚕喂桑叶,一边叹息:“本来想多养一些的,但蚕茧价格越来越低,所以今年又少了半张种!”
“以前化肥便宜,好的时候蚕茧能卖到1400多元/50公斤,现在化肥这么贵,蚕茧只卖到500多元/50公斤,所以不敢多养了,自己也能腾出时间做保洁!”在斜桥镇镇郊村,61岁的蚕农杜月仙同样无奈。
“我们海宁去年的中秋蚕发种量是87300张,今年只有52600张,这已接近1966年的量,连1992年193500张的1/3也不及啊!”海宁市蚕桑技术服务站站长董瑞华遗憾地说,由于蚕农养蚕积极性受挫,今年海宁中秋蚕发种量年际间减幅已为历史同期最高。
海宁面临的这一情况,在其他县市也同样存在。“比如,在桐乡,今年比去年减少了1/3;在湖州,今年比去年减少了30%以上……可以说,今年中秋蚕的减少现象遍及整个杭嘉湖平原乃至全省!”董瑞华说。
确实,记者从国家统计局桐庐调查队一份调查报告中也得知,2008年该县桑园总面积3万多亩,今年开春以来,全县已挖桑毁园4000多亩,占13.0%。2008年春蚕饲养量3.69万张,2009年春蚕只订购1.5万张,同比下降59.4%。
数字是真实而残酷的。
“蚕农都是看重眼前的经济效益的,因为蚕茧价格下滑,蚕桑比较效益明显下降,影响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所以有些蚕农就挖桑改种其他作物,比如紫薯等,还有的就干脆出去打工。”桐庐县农办一名技术人员和记者分析说。
作为有着不少蚕桑生产重点乡镇的桐庐县,由于蚕茧价格下跌导致蚕农纷纷“逃离”老本行,实在是令人担忧和焦急的。
因而,桐庐县农办方主任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显得较为谨慎,“确实有一些蚕农改种其他作物和出去打工,不过我们县农办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推广养蚕新技术时给蚕农补贴,在收购时还实行保护价,蚕农的积极性正在慢慢提高。”
栽桑养蚕仍是桐庐县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发挥农业特色优势,加快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农户毁桑是被迫和无奈,但如此大面积将桑园毁掉,又极有可能令蚕农失去潜在商机。培植一个盛产期的桑园至少需要3-4年时间,而市场复苏很有可能就在明年抑或后年。由此,蚕农们不妨采取桑园夹种、桑园养殖等办法增加收入,尽可能多地保留桑树,耐心等待市场复苏。
于是,推广使用方格簇技术,提高蚕茧质量是一些在逆势能得到丰收的蚕农的宝贵经验。
“由于市里政策的支持,我们这些蚕农都赚到了钱,大家养蚕的积极性更高了。”浙江省临安市乐平乡乐平村村民严大毛开心得合不拢嘴,他家饲养的13张蚕种都用了方格簇技术,产茧845公斤,平均每张产量达到了65公斤,收入1. 69万元。
方格簇营茧技术的大力推广,在蚕农增收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今年,临安市对新增方格簇具实行资金扶持政策,鼓励蚕农使用方格簇。在政策的鼓励下,今年春期全市就新增方格簇45万片,全市春茧方格簇营茧蚕种达13637张,共产方格簇茧736.4吨,仅此一项就为蚕农增收235.65万元,有力促进了茧质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这一新技术,桐庐也已在尝试,相信不久之后便能看到成效。毕竟,调整产业结构,生产优质蚕茧,将为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桐庐县动员广大蚕农抓住有利时机,及时淘汰老桑树,种上产量高、叶质优的新品种。分水镇怡华村积极引导蚕农适当更新老桑园,且新种152亩,形成规模生产和经营,并由本村蚕桑合作社向市、县申请生产补贴,以弥补蚕茧价格下跌的损失,这就是一个理性对待蚕茧下跌、变被动为主动的典型例子。
种种可见,技术对于今日养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古老产业也到了以科技加快步伐的时候了。因此,蚕桑生产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蚕桑技术指导,在这方面,政府应增加投入。
业内人士指出,面对蚕桑生产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现状,职能部门首先应从稳定蚕农情绪入手,多下乡,走访生产大户,及时为大户排忧解难,鼓励其养足养好蚕。其次,以蚕桑重点基地项目建设为抓手来促进蚕桑生产稳定,同时做好原有重点园区和基地的巩固工作,力争桑园面积不减,蚕茧质量不降,促进蚕桑产业的稳定。
据业内人士和记者分析,目前我国75%以上的茧丝绸产品靠外销,受全球经济形势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我国的茧丝绸产品出口量下降,又因为“东桑西移”,全国茧产量大增。供过于求,必然导致价格下跌。同时,蚕茧价格也和质量密切相关,而蚕茧质量既和饲养相关,也和气候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地方的蚕茧价格已出现回升态势,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也在逐渐恢复,他们在“守望”中等待着产业复苏。
由于养蚕一般在第二、三年才是见效期,农户盲目毁园或跟养,最后都可能会得不偿失。
“热的时候不赶,冷的时候不砍(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更多资讯:http://www.bjhcfz.com http://www.hctxs.com
上一篇:百万只野生蜘蛛的蛛丝纺出金色布料 下一篇:不能错过的华丽POLO衫定制
本页关键词:中国,丝绸,寻找,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哪里,西汉,张骞,开